elementname
NEXT
PREV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专题专栏 - 中医药文化 - 正文

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名言名句集锦

文章作者:admin 时间:2019-07-11 点击数:

医也者,顺天之时,测气之偏,适人之情,体物之理。

—清·吴瑭《温病条辨·解儿难》

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

—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
精、气、神,养生家谓之三宝。

—明·绮石《理虚元鉴·心肾论》

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

—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
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病之病,下医医已病之病。

—唐·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诊候》

虚邪贼风,避其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

—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

夫医者,非仁爱不可托也;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;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。

—晋·杨泉《物理论》

为医之法,不得多语调笑,谈谑喧哗,道说是非,议论人物,炫耀声名,訾毁诸医,自矜己德。

—唐·孙思邈《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?

凡为医道,必先正己,然后正物。正己者,谓明理以尽数也;正物者,谓能用药以对病也。

—南宋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·医工论》

良医处世,不矜名,不计利,此其立德;挽回造化,立起沉疴,此其立功也。

—清·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·华序》

综观医学大纲,不外理法方药四字。

—谢利恒《中国医学源流论》

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。

—汉·张机《伤寒杂病论序)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器利而后工乃精,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。

—元·危亦林《世医得效方·序》

医贵乎精,学贵乎博,识贵乎卓,心贵乎虚,业贵乎专,言贵乎显,法贵乎活,方贵乎纯,治贵乎巧,效贵乎捷,知乎此,则医之能事矣。

—清·赵濂《医门补要·自序》

医之良,在工巧神圣;医之功,在望闻问切;医之学,在脉药方症。

—清·陈清淳《蜀中医纂·习医规格》

今之医者,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。

—清·程文囿《医述·治法》

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。

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

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 

一阴一阳者,天地之道;一开一合者,动静之机。

—清·吴谦等《医宗金鉴·六味地黄丸集注》

证有阴阳,脉有阴阳,药有阴阳。

—明·张介宾《景岳全书·阴阳篇》

?诸脉者皆属于目,诸髓者皆属于脑,诸筋者皆属于节,诸血者皆属于心,诸气者皆属于肺。

—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

夫载气者,血也;而运血者,气也。

—清·唐宗海《血证论·脉证死生论》

人之一身以血为主,以气为先。

—明·胡慎柔《慎柔五书·虚损》

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。

—元·朱震亨《丹溪心法·六郁》

阳随乎阴,血随乎气,故治血必先理气,血脱必先益气。

—明·赵献可《医贯·血证论》

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

—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
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;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

—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

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,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。

—宋·杨世瀛《仁斋直指方论·病机赋》

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。

—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

气有余则化为火,液有余则化为痰。

—明·皇甫中《明医指掌·火痰》

百病之生也,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,以之化之变也。

—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
病在气分,游行不定;病在血分,沉着不移。

—明·徐春甫《古今医统大全·附录》

气结则血凝,气虚则血脱,气迫则血走。

—清·唐宗海《血证论·吐血》

上焦不治,则水泛高源,中焦不治,则水留中脘,下焦不治,则水乱二便。

—明·张介宾《类经·脏象类》

治痿独取阳明,……此言不止为针也,针与药同也。

—金·张从正《儒门事亲·热形》

肚腹三里留,腰背委中求,头项寻列缺,面口合谷收。

—明徐凤《针灸大全·四总穴歌》

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

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,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

—汉·张机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

内伤发热,时发时止;外感发热,热盛无休。内伤则手心热,外感则手背热。

—清·程杏轩《医述·审证》

凡治病者,在必求于本,或本于阴,或本于阳。

—明·张介宾《类经·论治类》

盛者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

—《灵枢·经脉》

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。治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。治下焦如权,非重不沉。

—清·吴瑭《温病条辨·治病法论》

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

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外感法仲景;内伤法东垣;热病用河间;杂病用丹溪。

—明·龚迁贤《寿世保元·医说》

大实有赢状,误补益疾;至虚有盛候,反泻含冤。

—明·李中梓《医宗必读·疑似之证须辨》)

升降浮沉则顾之,寒热温凉则逆之。

—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四时用药例》

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肾,甘入脾。

—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

实喘责在肺,虚喘责在肾。

—清·石寿棠《医原·闻声须察阴阳论》

诸有水肿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

—汉·张机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